台北霞海城隍廟,霞海城隍廟,霞海月老,霞海城隍廟月下老人

回首頁 中文ENGLISH日本語
         
 
 
 
 
     
 
 
 
 
 
 
     
   
     
 

      霞海城隍廟第一次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一八七九年,或許是大稻埕的茶葉外銷暢旺,經濟發達,地方繁榮;店家有能力支付與贊助祭典的花費之故。 日治初期,殖民地政府曾禁止民間舉辦廟會及遶境,但在一八九八年由於發生瘟疫之故,為祈求神明保佑,才予以開禁,中斷了多年才繼續迎神鎮煞的廟會活動。

 

 
 

日治時期大稻埕迎城隍的熱鬧景況。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霞海城隍聖誕期間之廟會盛況。

 
 
 
 

 

      台北霞海城隍廟聖誕祭典和遶境活動,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別輪值擔任爐主,負責當年的祭典事宜,近四十年來,則由祭典委員會協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與財力參與。此後更加入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才有「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的盛況。

 

 
 

民國八十年渡台170建醮遊行中的八將團。

 
 

 

     過去大稻埕的商人利用霞海城隍廟連續幾天的廟會促銷商品,將迎神賽會與商業活動聯結起來;在祭典期間,招待與自己有商業往來的客戶參加節慶活動,當時的火車為此還需要加開班車以運送絡繹不絕的參拜人潮,這樣熱鬧的榮景,擴大了大稻埕的經濟版圖,也讓霞海城隍爺的神威更為遠播。

 

 
 

日治時期的共樂軒獅團。

 

 
 

 

     臺灣各地亦有多處奉祀城隍老爺,但迎城隍繞境的時間則各地不一,相傳台北霞海城隍廟自清代光緒五年(1879)以來便以農曆五月十三日做為聖誕繞境日,且由霞海城隍廟所保留的歷史文獻記載:「霞海城隍廟歷年祭行事: ……五月初六海內會祭典……,五月十一、十二暗訪,五月十三繞境行列,五月十八收軍,五月二十二城隍爺聖誕祭、契子祝壽演戲……」,可知至少自日治昭和九年(1934)以來便已確切維持五月初六起,按照古禮舉行海內會祝壽祭典,以慶賀城隍老爺的聖誕;並把城隍帳下五營兵將派往社區的五個角落駐駕在各土地廟內,藉以綏靖地方邪祟,謂之「放軍」;以下就依每年農曆五月祭典活動的時間順序簡單介紹之。

 

 
 

日治時期迎城隍遶境時民眾夾道簇擁的熱鬧景象。

 

 
 
 
   
 

 

     傳統上霞海城隍廟的五營神將平時都集中安奉於霞海城隍廟神龕內,到了迎接城隍老爺聖誕繞境前,才會特別舉行「放軍」的儀式,每年農曆五月初六由霞海城隍廟先行放軍,將五營兵將安鎮於五方土地廟內,以鎮守地方邪祟避免其侵擾百姓居家安危,而且維持神誕繞境期間的治安。待城隍聖誕祭典結束後,於農曆五月十八日再「收軍」回霞海城隍廟內安奉。

 

 
 

霞海城隍祭典前進行「放軍」以安置五營軍馬。

 

「放軍」時前往南營,並由官將首護衛一景。

 

 
 

 

     由於霞海城隍廟的五營,安鎮在外地的時間僅十三日,所以一般都用草編或紙糊的五間五營厝作為營頭的代表,營頭寫有對聯「善報惡報遲報速報終須有報,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而營頭經法師開光點眼後,再由八將或官將首分別護衛送至祭祀圈內的五座福德祠的廟中安奉,以下依放軍的先後順序就五營的方位、代表的顏色、統率將軍的姓氏、兵員數量、駐紮營廟宇的名稱和場所,介紹如下:

 

中營─黃色─李將軍─三秦軍三萬三千名─普願宮─歸綏街164-9號

北營─黑色─連將軍─五狄軍五萬五千名─和安宮─迪化街2段358號

東營─青色─張將軍─九夷軍九萬九千名─雙福宮─雙連街37號

南營─紅色─蕭將軍─八蠻軍八萬八千名─福聚宮─延平北路1段68號

西營─白色─劉將軍─六戎軍六萬六千名─和德祠─甘谷街42號

 

 
 

霞海城隍祭典期間安奉於甘谷街和德祠的西營。

 

 
 
 
 

 

     放軍的程序,是在農曆五月初六的上午十一點左右,先請獅陣的成員擊鼓作為開路鼓的前導,再由官將首來護營放營,官將首身上掛有鹹光餅供信眾祈求平安,祭典協會的代表也會上香向城隍爺稟報此行任務,攜帶五份壽桃、壽麵、鹹光餅、連炮、金紙、香爐等,隨隊參與五個方位放軍的活動。

 

 
   
 

 

     每年城隍聖誕前霞海城隍廟皆會先於農曆五月初六傍晚由海內會派下舉行祝壽祭典,主要由海內會十位委員代表等共同祝壽,敬備牲禮、酒、財帛等供品,並行三獻禮(初獻、亞獻、三獻)。祈求玉皇上帝以及霞海城隍廟崇奉的諸神城隍老爺、城隍夫人、觀世音菩薩、媽祖、義勇公等庇佑爐下弟子、信女等能夠身體健康、子孫乖巧、事業興旺、大小平安。祭典前海內會事先通知一百零三位會員,並且在該日發放紀念品。

 

 
 

每年五月霞海城隍聖誕期間海內會祝壽一景。

 

 
   
 

 

     所謂暗訪即是指神祇夜間出巡,暗訪通常在入夜後舉行,由於具有明顯驅逐邪祟的作用,活動帶有相當濃厚的神煞性質,因此其排場隊伍並不如出巡或繞境時之盛大、熱鬧,反倒是多了幾分肅穆的氣氛。早期當地方神明舉行暗訪時,通常各家大人們都會禁止孩童觀看,必定催促早早就寢;但近年的暗訪活動,或參加地方上的民俗才藝活動,如鹿港地區,或成為地方有名的民俗盛會,較不具典型的神煞性質;但傳統上的宗教信仰意義,仍是不可忽視。

 

 
 

日治時期迎城隍廟會中的八將。

 

 
 
 
 

 

     霞海城隍為陰間司法神,除了作為族群保護神以及大稻埕重要信仰神祇之外,也同樣負有搜捕邪祟、綏靖地方的宗教職能。因此,除了重視每年聖誕日盛大的繞境出巡活動,巡視境域並接受信眾朝拜之外,也依古例在繞境數日前進行暗訪。霞海城隍暗訪活動,雖不若繞境活動那般隊伍壯盛,但夜間出巡特有的排場,以及所營造出的氣氛,卻是另有一種信仰意象,近年來也受到民俗信仰界所關注,與艋舺青山王暗訪、新莊大眾爺暗訪,並稱台北地區三大暗訪活動。

 

 
 

暗訪時神將在神壇前參拜城隍爺。

 

 
 

 

     暗訪乃是神明在夜間出巡,以探究人間的善惡是非。早期的「暗訪」,大都「由香客扮飾劍童、印童、文判、武判、牛、馬、山、金、謝、范六將軍開道。停鑼息,默默前進。」金、山將軍應即霞海城隍廟的枷、鎖將軍,霞海城隍廟除了上述六將外,另有日遊巡將軍和夜遊巡將軍一起出巡開道,合為八將。

 

 
 

暗訪出發前,八將進行拜廟。

 

 
 

 

     無論是文判、武判、還是牛頭、馬面、家將、判官、個個都是面目猙獰,或者口吐長舌,或者滿臉漆黑,或者著牛頭、馬面,或者手拿鐵索、利斧…模樣相當嚇人,他們出巡的用意正在:「為人果有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燒香點燭;作事若昧天理,半夜更須防我鐵鍊鋼叉」。

 

 
 

霞海城隍暗訪,遊行隊伍穿梭在夜色裡。

 

 
 

 

     近年來霞海城隍廟暗訪仍可見虎爺、引路童子等八將做為前導,城隍爺的差役七爺(謝將軍)、八爺(范將軍)出陣參與暗訪活動,有的軒社則再加裝文、武判官和陰陽司,使得暗訪的氣氛更加肅穆威儀。

 

 
 

霞海城隍暗訪,參加的軒社陣頭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場面因此十分壯觀。

 

 
 

 

     謝將軍與范將軍在暗訪與繞境出巡的裝扮不同,暗訪時謝將軍背著雨傘、右手拿火籤、左手拿鎖鍊或者釘棍;范將軍則背著包袱,左手拿著虎頭牌,上面寫著善惡分明或賞善罰惡,右手拿著鎖鍊,兩位神將準備探查境內是否有危害百姓的歹徒或邪祟,身背著雨傘包袱及鹹光餅,有連日出差以搜捕歹徒或邪祟歸案的準備。

 

 
 

霞海城隍暗訪與遶境已是台北市僅存的傳統祭典遊行之一

 

 
 

 

     一般來說暗訪的路線較迎城隍繞境的路線簡約,但主要的商業街南街、中街、中北街則必然不會錯過,亦即今日的迪化街一段二段的範圍,也是商業街的精華段落,而暗訪路線以當年霞海城隍聖誕期間廟方之公告為準。

 

 
 
 
   
 

 

     霞海城隍廟自清末以來,就成為北台灣香火最盛的廟宇之一,每年的霞海城隍聖誕繞境活動,都吸引無數人潮參觀,迎神活動之熱鬧,號稱北台第一,與北港的迎媽祖廟會齊名,因而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以及「五月十三人看人」之喻。

 

 
 

霞海城隍聖誕遶境時神轎由轎班輪班負責。

 

 
 

 

     霞海城隍廟最著名的信仰活動五月十三迎城隍的熱鬧起於清光緒五年(1879),聖誕期間的放軍、聖誕祝壽祭典、暗訪、迎城隍、梁皇法會、收軍、契子演戲酬神等活動,則依序舉行,自日治時期已有清楚的文獻資料可為佐證(見〈沿革志〉、《臺灣日日新報》等),而早年的迎熱鬧活動甚至出動許多陣頭,包括北管、南管、舞獅、舞龍、詩意閣、以及含廣告意味的藝閣等,好不熱鬧,加上火車交通工具的祭典期間折扣優待等,也因吸引全省信眾前來觀賞慶典活動。

 

 
 

霞海城隍遶境,獅陣於廟前廣場表演。

 

霞海城隍遶境隊伍撒布在延平北路上的景況。

 
 

 

    繞境遊行隊伍浩浩蕩蕩,主要是由各北管軒社、以及各地金獅團等共同組成,各軒社所出神將主要則為城隍駕前謝將軍和范將軍二位,以及文判和武判等,由於城隍老爺是白晝繞境,所以謝、范二將軍的裝扮異於暗訪時的裝扮,不需背包袱與雨傘,手中也不持釘棍或鎖鍊,而是右手改持扇子與左手手絹。至於金獅陣則包括金獅數頭、以及類似宋江陣的兵器隊伍。

 

 
 

遶境時家將擔任城隍老爺駕前護衛。

 

霞海城隍渡台170週年建醮時的盛況。

 
 

 

    至於繞境遊行的路線,以民國九十年為例,中午十二點半集合於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下午一點出發,進行路線為: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民族西路→左轉延平北路三段及二段→右轉涼州街→左轉迪化街一段→社團法人台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祭典協會→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塔城街→左轉長安西路→左轉承德路一段及二段→民生西路口。

(每年路線或有所不同,請以當年度霞海城隍祭典公告之路關表為準)

 

 
 
 
   
 

 

    農曆五月十八為霞海城隍廟收軍日,民國九十年時因為該日屬五日梁皇法會的最後一天,所以上午霞海城隍廟先行敬天儀式,下午一點四十分再行收軍。該日也由祭典協會的代表協同八將或官將首依序護送收回營頭,收軍的順序依然按照放軍的順序:中營、北營、東營、南營、西營。整個收軍隊伍約於兩點四十分返回霞海城隍廟,待返回霞海城隍廟後,紙糊的五營厝經道士或法師施法去靈,再點火焚化,而五營兵將則返回霞海城隍廟繼續鎮守霞海城隍廟以及本境內眾善信的居家安危。

 

 
 

 

 

收軍儀式將放軍時安奉於五方之營頭收回,並進行犒軍

 
 

 

    熱熱鬧鬧的城隍祭典,自五月初六放軍日起、歷經五月十一的暗訪、再經十三日的城隍繞境,加上五日的梁皇法會,直到十八日收軍日止,整個盛大熱鬧的城隍聖誕祭典的活動至收軍日,才算完全結束。霞海城隍廟廟地雖然不寬敞,但城隍祭典歷來卻頗受各方注目,往往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前來圍觀。而自清代首度舉行祭典以來,歷經日治時期的興盛期,光復後的時興時衰的消長期,參與遊行的陣頭歷來也產生些微變化或是巨大變化,雖然如此,霞海城隍廟及信眾為靈顯的城隍尊神慶賀神誕的心意依然未變,這便是無形的神秘的宗教力量的牽引,促使城隍信仰繁衍上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雖經時地遷移,霞海城隍信仰在多年後依舊繁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