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台灣最早的城隍廟,是在明鄭萬曆二十三年(1669)時,鄭經的咨議參軍陳永華,在天興州東安坊所創建的東寧府城隍廟,封號為「鑑察司民威靈公」,爵秩正二品。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灣入清版圖之後,由台灣知府蔣毓英加以擴充另建,改名為「台灣府城隍廟」,即今天台南市青年路上的府城隍廟。其後,全省各地均有建立城隍廟,至日治昭和九年(1934)末,全台灣之城隍廟總數達二十九座。其中,多數為清代官方所建的城隍廟,這些清代官方祀典的城隍廟在政權轉移之後失去了官方的支持,轉由民間加以崇祀,一些城隍廟的維持因此而中落。然而原本就由民間建立崇祀的城隍廟,則未因政權交替而衰微,反而隨著地方經濟上的繁榮而更加香火鼎盛,台北霞海城隍廟即是其中的代表。
|
|
|
台灣光復後的「大稻埕市街圖」,引自『台北文物』第二卷第四期 |
|
|
|
|
|
台灣漢人移民在墾殖、營生過程中,一向以源自於原籍的守護神信仰作為凝聚族群的主要力量。同安人在大龍峒、大稻埕地區的發展,除了在物質上得利於商業貿易的幫助之外,在精神上也依賴守護神保生大帝與霞海城隍為支柱。霞海城隍信仰起源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后溪霞城,相傳明朝武宗正德年間曾賜予臨海門匾額,霞海城隍原為臨海門分廟,於明末清初時建廟於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為五鄉庄庄民之守護神,故改稱為霞海城隍。
|
|
|
泉州同安霞城祖廟中所保存的「臨海門」匾額。 |
|
|
清初施琅將軍為了爭討明鄭軍隊曾在此築城練兵,並在清康熙元年(1662)親題「臨海門」石匾額,今尚存於后溪祖廟之中。道光元年(1821),以陳金絨為主的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內派鄉親結夥渡台發展,並奉請故鄉城隍爺金身來台,初至台北盆地時落腳於艋舺附近的八甲庄。
咸豐三年(1853)艋舺發生頂下郊拚械鬥事件,原居住於八甲庄的同安人不敵三邑人,遂奉霞海城隍爺金身遷居到大稻埕地區發展。同安人初到大稻埕時,地方上只有林益順等幾家店鋪,於是先將城隍爺金身暫時供奉在陳浩然所經營的「金同利」舖中,戰敗的同安人在大稻埕安頓下來,開始建立新家園,到咸豐六年(1856)大家的生活都安定了,陳浩然於是號召居民建廟奉祀霞海城隍。是時林右藻等人在大稻埕今迪化街一帶創建三郊會「金泉順」,經營台灣與福建之間的貿易,獲利頗豐,因此在陳浩然出而號召建廟之後,立即獲得迴響,富者捐款,貧者捐工,計募金壹仟餘元。
|
|
|
(圖右)清咸豐年間陳浩然經營「金同利」糕餅店戳印。(圖左)清咸豐年間陳浩然經營「金同利」糕餅店印記。
|
|
|
豐六年同安海內派下集會籌建城隍廟,舉董事八名主其事,當時在南街找到一塊適合建廟、風水甚佳之福地,稱為「蜂巢穴」或「雞母穴」,經與當時的地主、前任安平副總兵官蘇斐然相商,得其慨允捐地,乃於咸豐六年(1856)三月十八日興工,於九年三月一日落成,佔地約四厘二絲(約一百十八坪),而廟宇本身只有五十坪左右大;此乃因為資力有限,故不能建宏壯之廟貌,亦為時地所限也。(陳乃渠1934)廟宇落成後,並雕塑城隍金身,將渡海神像奉裝在新的城隍爺神像中妥加保存。廟成之後,蘇斐然並撰聯一對:「天理昭彰看如何結局,人心奸險待這裡關防。」咸豐六年(1856)淡北等眾同立「天眼時開」匾額一方,是廟中歷史最悠久的匾額,同治三年(1864)淡水廳事鄭元杰曾親自掛匾額一方:「其盛矣乎」。
|
|
|
(圖右)清咸豐年間陳浩然送的「霞海城隍」戳印。(圖左)清咸豐年間陳浩然送的「霞海城隍」印記。
(圖右)日治昭和十年(1935)「敕封威靈霞海城隍」戳印。(圖左)日治昭和十年(1935)「敕封威靈霞海城隍」印記。
|
|
|
|
|
|
隨後,在同治五年(1866)年時,在三郊總長林右藻的帶頭捐獻之下,將原本位於中、南街之交的天上聖母小祠加以改建;而大稻埕茶商也在光緒十九年(1893),在新興街創建法主公廟,成為茶商的守護神。霞海城隍廟即與慈聖宮(媽祖廟)、法主公廟等,並列為大稻埕三大廟。霞海城隍廟與慈聖宮的興建,對於大稻埕中心街市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貢獻。大稻埕街市的形成,就是以城隍廟為中心往北發展,由南街,而中街,而中北街,而杜厝街,而普願街。座落於南街中段的霞海城隍廟,即見證了迪化老街的發展過程。
|
|
|
(日治昭和年間重修之後的台北霞海城隍廟。
日治時期台北迎城隍為台灣北部最熱鬧的廟會。
|
|
|
霞海城隍廟雖然僅佔地四十餘坪,且沒有巍峨之廟貌,然信仰圈之廣、香火之盛,迎神賽會之熱鬧非凡,以及與大稻埕地方發展之息息相關,卻使其成為全台香客最多的寺廟之一,而且是大稻埕境內最重要的歷史古蹟。職是之故,政府在民國七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公布了文化資產保存法,七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公布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之後,旋即在翌年八月十九日公告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為第三級古蹟,此後霞海城隍廟成為大稻埕地區明文規定的重要文化資產。
|
|
|
大正元年(1912)的台北霞海城隍廟
位於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於近代重修完成的霞海城隍祖廟。
|
|
|
|
|
|
霞海城隍廟宇在廟宇管理方面,與台灣其他香火鼎盛的廟宇相較而言,最大的特色是自創建以來,一直維持「管理人」制的特色,不像其他廟宇多改制為管理委員制或成立財團法人。霞海城隍廟的管理人,自第一代管理人陳金絨由福建泉州同安奉霞海城隍金身來台,第二代管理人陳浩然在大稻埕發起建廟之後,一百四十餘年來,皆由同安移民族群海內派珍山陳氏家族子孫出任,歷代薪火相傳。
|
|
|
位於五股公墓之三十八義勇諸公之墓(1935)
|
|
|
在台灣漢人社會中,大凡香火鼎盛的寺廟,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多會將其廟宇建築加以改建擴大。霞海城隍廟自咸豐九年(1859)初建落成之後迄今,雖然曾歷經三度的重要修葺工程,但一百四十餘年來一直保持初建時的格局,並未隨著香火興盛而擴建。在近年列入古蹟之後,又受到文化資產法的限制,必須保持古蹟的形貌外觀。然而廟不在大,有神則靈。在歷代管理人的戮力經營之下,霞海城隍廟依然是台北市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霞海城隍信仰並未隨著大稻埕都市光環的削減而褪色;而在第六代管理人陳文文女士的主持之下,逐漸轉形成為與社區緊密結合的文化廟宇。
|
|
|
畫家王平之霞海城隍廟全景油畫(2003)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