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城城隍廟始建於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據『泉州府志』記載,自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始,清廷為了圍困鄭成功的反清復明勢力,便實行「遷界禁海」的政策;下令沿海居民以城牆為界,三十里以外不得居住。清康熙元年八月,朝廷下旨,命福建總兵李率泰、同安總兵施琅負責督造一座城池,並命其名為「城內」,又稱「霞城」。建造霞城的同時,於南城門內(即臨海門)建霞城城隍廟,希冀神靈庇祐城池,即為今日的後溪城隍廟,距今算來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康熙十八年(1679年)後,清廷有鑑於台灣已經歸順,便解除禁令,霞城也逐漸繁榮了起來。直到1958年,村民因建房缺少建材而拆毀青石城牆,只保留了北城門「拱辰門」的斷垣殘壁與南城門「臨海門」的門額石匾等少數遺跡、文物。而霞城城隍廟也被拆建為倉庫,自此廟體結構完全不復可見。
今日霞城城隍廟的復建與台灣的台北霞海城隍廟息息相關,在歷史上,兩地城隍廟為一脈相傳,淵源深遠。西元1821年,同安人士陳金絨奉請霞城城隍廟金身渡台,爾後由陳氏之子陳浩然集議於台北的大稻埕地區興建城隍廟,並於1859年正式落成,因為懷念故鄉霞城與臨海門,便取名為「霞海城隍廟」。所以,位於後溪的霞城城隍廟也可說是霞海城隍廟的祖廟。
1990年代初期陳氏第六代子孫,也是台北霞海城隍廟的前任管理人陳國汀先生根據霞海城隍廟的廟譜及文獻記載,在那個兩岸交流還未見頻繁的時代,就多次派人前往大陸尋訪「祖廟」;1991年,憑藉著在霞城城隍廟內保存的「臨海門」門額石匾,以及在當地的實地考證,確認了霞城城隍廟即是找尋已久的祖廟。陳國汀先生也在1991年6月7日親自為霞城城隍廟的復建奠基動土,但不久後因多年奔走,忙於兩岸廟務,積勞成疾而辭世。陳國汀胞妹也是台北霞海城隍廟繼任管理人陳文文女士秉承其兄遺志,繼續集資修建完成了霞城城隍廟。這段篳路藍縷建廟過程的簡史也勒石為名,見於霞城城隍廟的牆面上,讓兩岸的城隍信眾在膜拜神明的同時,更加感受到兩岸同胞的深遠情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