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霞海城隍廟,霞海城隍廟,霞海月老,霞海城隍廟月下老人

回首頁 中文ENGLISH日本語
         
 
 
 
 
     
   
 
 
 
 
   
 
 
 
   
 
 
 
 
   
 
 
 
 
 
 
 
     
   
     

觀音菩薩達摩尊者目連尊者地藏王菩薩彌勒佛土地公關帝爺

 
     
     
 

霞海城隍廟的佛祖龕上主要是供奉觀音佛祖,以及達摩尊者、目連尊者、地藏王菩薩、彌勒佛、土地公、關帝爺等神祇

 

 
 

霞海城隍廟偏殿佛祖龕主祀牽手千眼觀音,同祀達摩祖師等諸神,前方奉有文、武判官大型神像。

 

 
 
   
 

        觀音菩薩又稱觀音佛祖、觀世音菩薩、觀音媽、佛祖媽、南海觀世音、大悲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等。而《法華經普門品》謂觀音三十三現身,繪現身圖像,以圖像稱之,如楊柳、持經、龍頭、圓光、白衣、遊戲、蓮臥、瀧見、施藥、魚籃、德王、水月、一葉、青頸、威德、眾寶、延命、岩戶、能靜、阿耨、阿摩提、琉璃、葉衣、多羅尊、蛤蜊、六時、普慈、馬郎婦、合掌、一如、不二、灑水、持蓮等觀音。另觀世音傳亦謂觀音化身不一,現相各異,致有送子、千手、千目、千腳、十一面、馬頭、如意輪、不空釣、高王等觀音。

       相傳觀世音父為妙莊王,母為寶德后,其姊為妙音、妙元,觀音為第三女,名妙善,係慈航降生,救世間萬劫,於脫卻凡胎後經我國東海普陀山落迦山轉往中原,普渡眾生。施藥、馬頭、持蓮、千手等觀音稱號,皆為我國普濟眾生時之現相。觀音轉劫之日為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為披剃之日,九月十九日為正位之日。由於觀音菩薩發願聞聲救苦,被信眾視為大慈大悲,因此觀音信仰在我國流傳非常廣泛,許多民間家中普遍供有觀音菩薩的聖像,以祈求護佑大小平安。霞海城隍廟於偏殿佛祖龕供奉千手千眼觀音,接受信眾的祈求許願。

 

 
 

觀音菩薩神像

 

 
 
   
 

       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為北傳大乘佛教禪宗初祖,據《傳法正宗記略》謂:「(祖師)為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而改為菩提達摩,於我國梁普通元年泛海至廣州,梁武帝延至建業,與語不契,遂渡江北上,止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而坐,後得慧可法師,付法傳衣,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又曰:「此有楞伽經四卷,為如來極談法要,今並付汝」。於梁大通二年十月五日圓寂,葬熊耳山,梁武帝製碑讚德,唐代宗諡為圓覺大師,被民間視為少林武學的開創者。

 

 
 

達摩祖師(中)

 

 
 
   
 

       目連即目犍連、大目犍連,全稱叫「摩訶目犍連」,意譯為「采菽氏」、「大胡豆」、「大讚頌」。《法華文句》說這種豆為古仙所愛吃,因以為族名。目連是佛十大弟子中的「神通第一」,佛經中有關目連的傳說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救度餓鬼事,而在其救度故事中,又以目連救母最為著名。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連始得道,欲度父母,報哺乳恩。但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如處倒懸,求佛救度。釋迦要他於七月十五日,即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便可使母解脫。目連母則因怠慢了和尚而被打入地獄的。此後,民間受佛教影響較深的便盛行農曆七月十五延聘僧侶前來主持盂蘭盆會,設百供仰仗佛力慈悲,超度亡魂或歷代祖先脫離苦海等。

 

 
 

目連尊者為民間農曆七月舉行盂蘭盆會超薦祖先的主要神尊。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記載,地藏王菩薩是經由多世發下大願轉化而來。傳說地藏王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為婆羅門女、光目女、唐代新羅王子金喬覺等化身。地藏王菩薩因累世發下重願,誓救罪苦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又因轉世身份中以唐代圓寂於安徽九華山道場的高僧金喬覺,最為大眾所熟悉。地藏王也成為道教與民間信仰傳說中的幽冥教主,掌理酆都鬼域,並領導十殿閻王處理鬼魂生前與死後功過的處置與歸屬。民間以農曆七月三十日為其聖誕。霞海城隍廟在農曆七月舉行中元普度時,皆供奉地藏王菩薩坐鎮法壇。

 

 
 

地藏王菩薩民間通稱幽冥教主,掌管地獄。

 

 
 
   
 

       彌勒佛又稱布袋和尚,或稱彌勒菩薩,亦稱彌勒,姓阿逸多,亦有謂彌勒為姓,阿逸多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繼釋迦牟尼佛後成佛。彌勒之稱布袋和尚,係世傳彌勒於五代時在我國明州奉化縣化身應世,自稱契此,又稱長汀子,常持布袋乞求,語出無定,人以布袋和尚稱之。於梁貞元三年坐岳林寺盤石,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由於彌勒佛笑口常開、大肚能容,故深受民間喜愛,視為福氣之神。

 

 
 

彌勒佛

 

 
 
   
 

       土地公古稱后土、社神、社公,後來民間尊稱為「福德正神」,閩南人俗稱為土地公,另有稱為土地、老土地、福德爺、社伯、土地公、土伯、土地老爺、土地爺爺等;而客家人則稱為伯公。原為古之社神,執掌土地行政、農作豐收,故崇祀普遍,而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諺;亦為墓地之主,掌領其地;後來其職能拓廣到庇佑財帛的興盛。土地公多戴員外帽,一手執元寶或如意,一手執柺杖,為白鬚的慈祥老人狀,常奉祀於土地廟中。每月農曆的初一、十五為祭祀土地公之日,民間做生意者多於農曆初二、十六「作牙」之日祭拜,祈求生意興隆。土地公生的大日為頭牙二月初二和中秋的八月十五日。

 
 

 

 
 
   
 

       關聖帝君,姓關名羽,字雲長,三國時人。正史有載而《三國演義》流傳民間,強調其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驍勇善戰,義薄雲天。壯烈成仁後,諡為壯繆侯,民間逐漸崇奉;至宋朝始封為真君,其後歷朝加封,入清之後,清廷推崇其忠義精神,始被尊為「關聖帝君」、「文衡聖帝(君)」;民間則特重其義氣,尊稱為關公、關帝爺、武聖、伏魔大帝、協天大帝、山西夫子、關夫子。道教視為護壇官將,為三十六官將之一;佛教尊稱為伽藍尊者;而鸞堂則奉為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四恩主(三恩主加上孔明先師)、五恩主(三恩主再加上王靈官、岳飛元帥)之一,而為儒宗神教門徒所特別崇奉;此外秘密結社強調幫派兄弟之義氣,故特別崇奉;關聖帝君講義氣,也為警界所推崇;民間則逐漸將之轉型成為武財神之一,故為求財富的生意人等所崇奉,香火頗旺。神誕為正月十三日和六月廿三日。

 

 
 

關帝爺即三國時代之武聖關公,民間尊稱關聖帝君、文衡聖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