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霞海城隍廟,霞海城隍廟,霞海月老,霞海城隍廟月下老人

回首頁 中文ENGLISH日本語
         
 
 
 
 
     
   
 
 
 
 
   
 
 
 
   
 
 
 
 
   
 
 
 
 
 
 
 
     
   
     
 

      霞海城隍廟在建築上一如台灣常見的民間信仰廟宇般,具有濃厚的閩南式建築裝飾風格,但由於廟宇建築本身規模不大,內部空間狹窄,本就不適於做過度的裝飾;再加上霞海城隍廟的創建乃屬篳路藍縷中的成果,而歷年來在發展上又多注重動態方面的祭典活動,較少注重建築物本身的裝飾。故霞海城隍廟自初建以來,雖然歷經幾次大小整修工程,建築結構與空間配置也有所異動,但在廟宇建築裝飾上,一直保持較為樸素之風格,不像台灣許多香火鼎盛廟宇一般,極盡雕飾之能事。這種樸素的裝飾風格,也使霞海城隍廟給予信眾較為親切可及的感受。下文就以廟宇建築的各個部位為主,來描述霞海城隍廟的建築裝飾主題、手法及其意義。

 

 
   
 

      屋頂裝飾是台灣傳統民間信仰廟宇最主要的裝飾特色,一般廟宇都極盡可能地裝飾屋頂,裝飾手法主要以泥塑、剪黏為主,主要的裝飾部位以屋脊為主;這些繁複的屋頂裝飾與具有曲線弧度的屋脊,共同形成了廟宇建築優美的天際線。由於霞海城隍廟的廟宇建築規模較小,屋脊的形式也較為單純,故屋頂裝飾與其他廟宇相較而言不算繁複。

 

 
 

霞海城隍廟屋脊以剪黏裝飾。

 

城隍廟的拜殿與正殿屋頂皆作硬山頂一條龍燕尾脊。

 

 
 
 
 

 

       根據日治時期圖像可發現,在民國六十年以前,霞海城隍廟的拜殿原為捲棚頂,是一種沒有正脊的屋頂形式,兩側山牆頂端則做成馬背狀,重修後才改為硬山頂,從現有拜殿的檁架為偶數的結構即可印證。裝飾主題方面,拜殿正脊脊堵正面做交趾陶帶騎八仙,背面為剪黏鳳凰牡丹;上方則作剪黏「雙龍搶珠」,雙龍做高翹尾巴的造型,乃是古代屋脊脊飾主要題材「蚩尾」的造型。正殿的正脊脊堵正面做剪黏的祥禽、瑞獸與吉祥花卉等,背面為祥草瑞獸剪黏;上方作剪黏「雙龍護塔」,雙龍為「行龍」之造型,中央寶塔為七級,同樣具有辟邪的意義。拜殿與正殿前後的垂脊尾端上方,均作剪黏捲浪裝飾,排頭裝飾主題則為「四聘賢」以及「三國演義」故事之類的傳統題材,安排的原則根據傳統作法,朝前的排頭為「武齣」,朝後部分則為「文齣」,背景為泥塑,主體人物則為交趾陶。偏殿、配殿與過水廊的屋頂都做硬山頂馬背式,與傳統民宅相似,亦無其他裝飾。

 

 
 

霞海城隍廟正脊之上的雙龍搶珠剪黏裝飾。

 

霞海城隍廟正殿屋頂正脊上的雙龍護塔剪黏裝飾。

 

拜殿正脊尾端之上和垂脊排頭裝飾十分華麗。

 

正殿屋脊上的蚩尾作行龍造型。

 

 
 
 
   
 

 

       霞海城隍廟主要建築體為街屋式建築,其棟架結構即採取與一般店屋相似的「擱檁式」結構,殿內沒有一根柱子,故也沒有一般廟宇常見的瓜筒、斗栱、插角等大木結構,主要的木結構僅剩桁木與桷木,棟架結構十分單純,因此棟架裝飾上也以楹仔上的彩繪為主。正殿的屋頂為十三架檁結構,中檁是十三架中最重要的一架,傳統建築在安置中檁時都會舉行隆重的上樑儀式。正殿中檁上以彩繪方式安置「太極八卦」,具有相當重要的辟邪意義,它也象徵建築物小宇宙的中心點,以天羅地網的力量守護建築物;一般都會在八卦的兩邊加繪雙龍,而成為雙龍護八卦的形式。

 

 
 

霞海城隍廟正殿中檁上以彩繪方式安置「太極八卦」,具有相當重要的辟邪意義。

 

 
 
 
 

 

       除了直接承負屋頂的檁木之外,在木構建築的棟架結構中尚有少數懸空的樑木,主要是殿宇前方的大楣以及屋內的壽樑和燈樑。霞海城隍廟的拜殿秀面在大楣前正中央懸掛「霞海城隍廟」立匾一方,左右分別懸掛高繡作品帶騎「八仙」,擋住了大楣原有的彩繪裝飾。拜殿後段有一懸空的壽樑,斷面為橢圓形椽木,壽樑正面之彩繪分成三段,中央主題為「僧俗問答」,落款「歲次丙子年仲冬寫」,左右兩側彩繪主題分別為「秋菊」、「清荷」。正殿有大楣二枝,斷面為方形板木,一隻在前方與拜殿連接處,另一枝在後方神龕之上,兩枝大楣上方皆置有匾額。大楣正面的彩繪裝飾皆分為三段,裝飾主題分別為:前方大楣中央為「孔項問答」,落款「丙子年蔡龍進畫」,左側「南極星輝」,右側「麻姑獻壽」,為蔡龍進作品;神龕上大楣中央為「富貴壽考」,落款「民國第二丙子年陽月台南潘岳雄寫」,左右分別為「荷」、「梅」,潘岳雄即台南府城已故名畫師潘麗水之子。

 

 
 

城隍廟內樑上的彩繪皆是出自名家之手。

 

霞海城隍廟拜殿正面門楣之上安置的廟名匾額即八仙刺繡裝飾。

 

霞海城隍廟名立匾安置於拜殿中門門楣之上。

 

 
 
 
 

 

       霞海城隍廟的偏殿在棟架結構上與正殿、拜殿不同,為疊斗式,故大木結構中有簡單的斗栱構件,並以一對石柱區分為三開間,明間為霞海城隍夫人神龕,左次間為佛祖龕,右次間為管理人辦公室。神龕上大楣與通樑垂直相交,通樑穿過金柱之後以簡單關刀栱上承簷樑。大楣與通樑之上皆有彩繪裝飾。

 

 
   
 

 

       霞海城隍廟由於建築規模較小,空間稍顯侷促,只在山牆上端與垂脊交接處施以三道彩繪捲草紋飾,再加上拜殿正面必須作為門面,前檐牆的寬度只夠開設三川門,故除了門柱之外無法多作裝飾;而三川門又設在簷檁之後的檁木之下,故無法預留出步口廊與兩側相較為寬闊的廊牆。此外,再加上建築地坪不大,殿內的空間除了神龕部分以花罩來區隔空間之外,也未設有隔斷牆。因此,牆壁裝飾就集中在殿內的牆面,主要是拜殿與正殿的壁堵,其次為拜殿山牆的墀頭以及廊牆。

 

 
 

廟前拜殿虎邊郎牆的八仙交趾陶裝飾。

 
 

 

       霞海城隍廟拜殿山牆,前端上方以紅磚由下往上層層向外出挑,在傳統建築上稱之為「火庫起」,因此山牆墀頭就成為一堵略向下俯的形式,在墀頭上以交趾陶加以裝飾,左側墀頭主題為「南極星輝」,右側墀頭主題為「麻姑獻壽」,為陶瓷藝師兼建築修復營造師王正雄先生的作品,做工精細,是廟中十分精緻的裝飾作品。拜殿左右廊牆寬度不大,在長條幅形的身堵上也以交趾陶加以裝飾,主題為八仙人物,左右廊牆各分佈四尊。

 

 
 

拜殿虎邊柱上的麻姑獻壽交趾陶裝飾。

 

城隍廟左廂護室山牆上的迎城隍交趾陶裝飾為近年古蹟修復時所置。

 

城隍廟內拜殿上方的民間故事剪黏裝飾。

 
 

 

       拜殿內部兩側牆面裝飾有壁畫與剪黏,壁畫位於牆面正中央,左側主題為「其壽無極」,落款「歲在丙子隆冬比南齋主陳壽彝」(1996年),右側為「招財進寶」,落款「歲在丙子之冬壽彝作」。陳壽彝為已故台南府城名畫師陳玉峰之子,其作品深具傳統水墨人物的風格,深受傳統藝術界好評。拜殿左右牆面上方各有一方左右方向的剪黏水車堵,是昔日重修時的作品,作品雖已被油煙燻黑,但仍保存完整,主題為三國演義與封神演義中的故事,為戰爭場面的「武齣」作品。拜殿牆面後段左右各有一堵剪黏壁堵,左側為主題「祈求」,右側為「吉慶」,是寺廟中最常見的裝飾題材,合稱為「祈求吉慶堵」,為日治時期著名匠師陳天乞之遺作,作品做工精細,人物姿態傳神,近年重修時已加上玻璃加以保護。

 

 
 

拜殿龍邊內牆前段壁畫裝飾「其壽無極」。

 

拜殿虎邊內牆前段壁畫「招財進寶」。

 

霞海城隍廟內牆的壁畫階為府城名畫師陳壽彝所作。

 

霞海城隍廟正殿內牆的壁畫裝飾「竹林七賢」。

 

 
 
 
 

 

       正殿牆壁左右兩側中央在氣窗之下各有一堵大型泥塑壁堵裝飾,左邊為龍堵,右邊為虎堵,是日治時期重修時藝師陳天乞留下之作品,龍堵落款「老合成商行林再生寄附」,虎堵落款「製造人陳天乞」,作品之構圖、神韻皆屬上乘,近年重修時又重新施以彩繪,堵面背景以黑色作底,使得主題的龍、虎顯得十分亮麗突出。牆面前段左右各開一道員光門,右側牆上嵌上昭和十年(1935)所立的「重修霞海城隍廟碑記」。後段前面緊鄰神龕的部位左右兩側各有一堵水墨人物壁畫,左邊壁畫主題為「群仙宴會」,落款「歲在丙子年臘月陳壽彝寫」;右側壁畫主題「竹林七賢」,落款「歲在丙子之冬陳壽彝」。兩堵壁畫與拜殿壁畫為同時間作品,尺寸、風格相似,線條簡潔有力,構圖優美,筆墨韻味高超,相當能表現出府城名彩繪師陳壽彝的彩繪功力。

 

 
 

正殿內牆上的龍虎堵泥塑為陳天乞所作,圖為龍堵。

 

霞海城隍廟正殿內牆上的虎堵泥塑。

 

拜殿內牆有日治時期重修時所作「祈求吉慶」剪黏裝飾;圖為「祈求」。

 

拜殿內牆上日治時期著名匠師陳天乞作剪黏裝飾;圖為「吉慶」。

 

 
        除了拜殿與正殿之外,霞海城隍廟其他部位的牆壁較少裝飾,唯在偏殿左次間佛祖龕左側牆面上亦有一堵水墨人物壁畫,亦為陳壽彝作品,主題為「破膽除邪」(鍾馗),落款「時於丙子府城壽彝寫」。  
   
 

      傳統建築的裝修部份可分為內檐裝修與外檐裝修,內檐裝修主要指建築物內部頂棚與立面的裝修,而外檐裝修則指建築物外觀立面部份的裝修,尤其是正面部份由於是視覺焦點所在,更是備受注重。早期的傳統木構建築在裝修部份所使用的材料多為木質,由於這些木質部份的裝修經常需要大量的木工技藝,故這類木工裝修的工作又被稱為「小木作」,以別於專門負責木質樑架結構的「大木作」。

 

      霞海城隍廟由於廟宇的建築規模不大,正身為街屋式格局,正面只有一坎的寬度,故在「秀面」部分即一般寺廟十分重視的前檐牆部位,在留作三個門的空間之外,已無其他空間可供利用,故前檐牆在裝修上便無法設置窗戶。而廟宇內部空間亦顯侷促,也未能如一般規模較大廟宇,在內部設置許多具有區隔空間的裝修,僅能簡單作神龕部分的裝修。故霞海城隍廟在建築裝修部分,與其他部分建築裝飾一樣,與一般民間信仰廟宇其他相較而言,呈現出較為樸素的風格。

 

 
 

霞海城隍廟正殿神龕作木雕花罩裝飾。

 

 
 

      拜殿作為信眾主要的祭拜空間,其間並無其他裝修,只在與正殿交接處的兩側牆壁前安置兩座落地式神龕,分別供奉謝、范將軍神偶,其形制及裝飾方式與文、武判神龕類似。在偏殿方面,明間供奉城隍夫人與天上聖母、註生娘娘的主神龕,在形制上則與正殿神龕有明顯的差異。神龕裝修區分為三段,中央部分向後方凹入,以俗稱「三腳楣」的曲形花罩裝飾,花罩的作法為透雕安金,題材為雙龍搶珠,花罩上方並由後往前斜上以數層小型斗栱、吊籃構成的「網目」加以裝飾,木作之上施以彩繪安金,使其顯得金碧輝煌,是近代寺廟裝修常見的手法。兩側部分則以彩繪花罩裝飾,上方則以彩繪面堵裝飾,彩繪主題左邊為「雲林洗桐」,其上方為「菊石」;右邊為「粱武得道」,其上方為「荷花」。彩繪手法下半部為傳統水墨淡彩人物畫,上半部為沒骨花鳥畫,裝飾作品皆由畫師蔡龍進施作。配殿左次間佛祖神龕的裝修相較而言則顯得較為樸素,神龕中央再以形式簡單的透雕安金花罩裝飾,兩側並置楹聯一對,神龕兩側各置有「螭虎爐」透雕窗櫺。比較特別的是神龕前方大楣之下,又增加一扇隔屏,隔屏兩側則以簡潔的直條窗櫺作為裝飾,並在大楣上方挑空置寬幅彩繪面板,面板區分為三堵,分別繪以蘭、菊等沒骨花卉。最後在配殿部分,義勇公神龕的裝修最為簡潔,只有在左右兩側大楣之下設置楹聯而未安置花罩。

 

 
 

霞海城隍廟正殿前方壽樑之上的彩繪裝飾為藝師蔡龍進作品,其上置匾額。

 

正殿後方神龕牆面作蟠龍彩繪裝飾。

 
 
 
   
 

 

      在外檐裝修方面,霞海城隍廟以拜殿前檐牆開設三川門,中間以一對楹聯門柱區隔開,中門較兩邊的龍虎門為寬,以凸顯其主從關係,三個門皆安置兩扇向內對開的門扇,門扇上彩繪上門神,作為門戶的守護神,也是廟中主要的彩繪裝飾。中門門神為「秦叔寶、尉遲恭」,是民間常見的門神組合。秦叔寶作粉臉長髯持劍模樣,尉遲恭則作黑臉長髯持九節金鞭,兩者在服飾上皆作身穿鎧甲紮靠、腰配弓箭的武將裝束;神態威猛傳神,繪工精練細緻,是彩繪藝師潘岳雄的傑作。中門在門的左右楹聯柱外安置一對石獅,具有穩固門柱以及守護廟宇的功能。石獅造型與一般廟宇所見相同,但尺寸較小巧,左雄右雌配置。雄獅腳踩繡球,以「獅球」諧音「賜求」,象徵神明賜予信眾所祈求者;雌獅腳踩一隻幼獅,象徵「太師、少師」的吉祥意義。石獅以觀音山所盛產的安山岩雕成,為臺灣常見的閩南式風格,安置在閩南式紅磚所砌之磚座上,雄獅落款「湯錫貴敬獻」,雌獅落款「建豐貿易有限公司張炳煌敬獻」。中門平常並不做為主要出入口,故在門外放置大型供桌以供信眾放置祭拜之供品,供桌上並安置一尊石雕安金之城隍神像。

 

 
 

拜殿中門門神為秦叔寶(右)尉遲恭的組合,門聯為陳壽彝所書。

 

 
 

 

      左右龍虎門的門神則以男性「內臣」(太監)為主,身著官帽袍服;龍門一對門神手上分托冠、鹿,虎門一對門神則托盆花與爵,分別象徵「加官、晉祿」與「簪花、晉爵」之吉祥意義。而除了拜殿的三川門之外,左旁通往左護室偏殿之院門,則簡單在門上以彩繪方式繪以紅底之斗方,上以金字書「風霜雨露」與「海天一色」。

 

 
 

霞海城隍廟虎邊門神為 「簪花」(右)、「晉爵」之組合。

 

霞海城隍廟龍邊門神為 「加冠」(右)、「晉祿」之組合。

 

台北霞海城隍廟拜殿之中門與左、右龍虎門,門板上皆繪有彩繪門神。

 

霞海城隍廟拜殿中門左側的雄石獅。

 
 

 

      霞海城隍廟位於清末至日治時期最繁榮的大稻埕地區,座落於最繁榮的迪化老街之上,正如台灣許多位於傳統聚落街區的廟宇一般,侷限於街區建築的地坪不夠寬闊,再加上大稻埕地區一向注重經濟的特殊社會風氣,而使得無法像位於郊區之寺廟一般,能有較為寬敞的廟宇空間。自咸豐年間在創建以來,雖然本身並沒有巍峨的廟貌,但因其「雞母穴」般的平易近人,一百多年來一直是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寺廟之一。而它創建的歷史雖不算長,但也因為與大稻埕地區以及迪化老街的發展之間具有相當密切的關連,再加上一百多年以來一直維持初建時的廟宇格局,而並未有太大的改變,因此反而使其廟宇建築保存相當多清代街屋式廟宇的特色。近年在列入古蹟之後,霞海城隍廟在專業的修復工程之下,更突顯出廟宇小巧而典雅的特色,廟宇建築結構雖然單純,各種建築裝飾也顯得較為樸素,但卻不失精緻,又留下了當代傳統建築許多出色匠師的作品,這也是它不同於其他大廟的主要特色。